当非遗遇见云南丨一方凤羽砚 风雨传承四百年 天天百事通

时间:2023-06-12 17:19:13来源 : 文旅头条


【资料图】

【编者按:非遗,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结晶。在云南,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文化孕育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如同一朵朵绽放于云岭大地的夺目鲜花……即日起,文旅头条新闻网开设“当非遗遇见云南”栏目,以音频+图文的形式展示云南非遗的美,让我们一起在声波中倾听、品味云南非遗!】

凤羽砚,产于大理州洱源县西南部的凤羽镇,是南诏、大理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光泽深沉,易于磨墨,砚盖凝珠,存墨不腐,磨出的墨汁流利锃亮,凤羽砚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据史料记载,凤羽砚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滇西一带读书人普遍使用的文房四宝之一。清朝康熙年间,凤羽砚的产量较大,凤羽的读书人外出赶考,曾把凤羽砚带到京城去。凤羽砚工艺美术师、洱源凤羽砚台工艺品厂厂长张跃堂介绍,凤羽镇中曾有6、7户人家能制作凤羽砚,部分产品供给本地集市,长期销往大理三月街、丽江古城、保山,省外销往北京、西安、南京等地。

凤羽砚的材质和用墨效果与四大名砚相差无几,形貌尤其接近端砚。它的保墨性极好,不结冻,夏不蒸发。它最大的特点是“一方一盖”,即每一方砚台都带着盖子,因此用上3到4个月都不会干燥,也不会发臭。

制造凤羽砚的石材,主要采自祖辈口耳相传的“秘密产地”——当地的鸟吊山和罗坪山。雨季,山体容易塌方,每年进山采石的机会只有两次,都在三四月间。

据老制砚人介绍,石料场距离镇上10公里,山里不通公路,石材挑选一般要与马帮合作。制砚人请人上山挖石,亲自挑选之后,请马帮用马驮回镇上。直到现在,还有制砚人托付赶马人将石料驮回镇上。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会使石材变硬,因此驮回的石材必须避光保存,以保持湿度。

辨别石材优劣,全凭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眼力和手感。石材的选择要经历“一浇、二敲、三看”。砚料选好后便可切割定型,传统的切割方式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敲打,4厘米的砚台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现在采用机械切割,一天能切出数十块石材。切割定型这道工序要将砚台外形大致定型,去除冗余,并根据材料勾勒出基本图案。

精细的雕刻与打磨过程最考验制砚人的工艺,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要经历“粗雕——粗打磨——细雕——细打磨”4个工序。“一刀准、二刀狠、三刀平、四刀细”是雕刻的口诀。意指下刀要精准,去除冗余石材,力道不能过轻或者过重,刀工要细腻精致。

微雕是雕刻里最难的一步,要求把砚台上最微小的细节处理完美,例如人物的眉毛、胡须、衣纹,务求生动细腻。微雕后再进行精细打磨,清洗,放入本地产的食用菜籽油浸泡2至3天后拿出,海绵擦拭干净,一方质材、做工上好的凤羽砚算是制作完成了,配以木质底座,装入盒子后,便可作为成品出售。

凤羽砚的传统造型大多寓意吉祥如意,题材以松鹤长春、龙凤呈祥、荷叶鸣蛙、年年有余为主。现在的凤羽砚打破了过去长方形的传统范式,根据石料大小设计制作,题材有包括传统造型在内的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蝙蝠献寿、耕牛砚、凤穿牡丹等数十个品种,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民族特色为一身。

策划:张敏 李文女

统筹:龚怡丹 杨奥

本期文案:刘娅娟 刘馨蔚 何雨珍

海报制作:张楠

音频制作:邓斌

图片:刘珈彤

本期责编 龚怡丹 杨奥

关键词: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