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文:合作推广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丰田联手海马,爱拼就能赢吗?

时间:2023-04-23 10:25:03来源 : 中国汽车报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24日,海马汽车公告,与丰田汽车(中国)签署《关于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广泛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快速普及和产业化。

欲借氢燃料乘用车破局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完成整车适应性开发,并结合海马汽车自建的氢能供应体系及出行网络实施测试。  据悉,作为协议落地的一部分,海马和丰田汽车合作打造的氢能乘用车7X-H已完成工程设计,搭载丰田高性能电堆系统。2023年4月底将完成首辆功能样车试制下线,计划在今年年内分批投入200辆进行小批量示范运营,并于2025年规划2000辆运营规模。  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院长赵振东认为丰田海马的合作有其合理性,满足了各方的需要,会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  首先,海马与丰田的合作,或许将促成其与丰田建立合资公司。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本次合作不涉及复杂的资本层面,只在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将丰田的技术和电堆等零部件在海马的车型上验证销售,这种合作关系较为单纯,矛盾少、容易协调,相对也更易成功。  其次,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对我国氢能产业进行中长期规划,给氢能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虽然三年来,受到疫情的影响,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看到,随着疫情的结束,其热度在逐渐回升。  然而此前的示范推广中,我国走的是商用车路线,即围绕重卡、公交大巴展开,“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商用车比较便于政府补贴”。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氢燃料电池汽车要真正商业化落地,必须在个人买单的乘用车领域有所作为。海马与丰田的合作,无异于先行先试,率先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开启探索之路,值得鼓励。  最后,2018年,海南省首次公开提出,海南省打响“禁燃”第一枪,初步考虑在2030年前全岛全面覆盖清洁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汽车,是海南替换燃油汽车的一个重要选择。  “丰田其实也面临类似处境,其电动化转型步伐于整体趋势而言慢了半拍,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积累较为深厚,寻找到这样一个突破的切入点也在情理之中。”赵振东说。  产业环境不友好 合作难出成果当然,长期以来,业界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都存在争议,既有人认为其是未来清洁汽车的终极技术路线,也有人认为其是难以商业化落地的“空中楼阁”。对于海马与丰田的合作,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不太看好,根源在于对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不看好。  范永军指出,回顾2014年,当马斯克宣布将开放特斯拉所有专利技术时,得到了全世界的响应;而作为世界上拥有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当丰田对外放开技术专利时,响应者却寥寥无几,这足以说明业界对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前景的怀疑。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难题有很多。首先从制造端来看,氢燃料电池需要以铂金作为催化剂,而铂金不仅存储量有限,其高昂的价格也令产业界望而却步;从采购端来看,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采购成本是纯电汽车的3倍,这就显著降低了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竞争力;再从运营端来看,工业副产氢的提纯和储运成本也相当高,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可谓难上加难。  范永军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在新能源汽车的多条技术路线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是最不尽如人意的,今年前两个月,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量不足200辆,难以支撑产业链上百家企业的生存发展。  事实上,丰田、本田、宝马等诸多车企在是否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选择上都颇为犹豫,丰田之所以还如此执着,原因在于其技术积累较深,就此放弃心有不甘。“就好像一场谈了很久的恋爱,彼此已经走不下去了,但是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和感情又舍不得放手。”范永军说。  海马能借此重回主流吗据业内人士透露,丰田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而与海马的牵手令不少人颇感意外,甚至不乏“海马要借丰田翻身”的猜测。  赵振东认为,丰田挑中海马的原因很简单,寻找一个志同道合并且能在合作中占据主动权的合作伙伴,试想丰田如果与其他强势的车企合作,想必合作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博弈与磨合。并且,海南与日本的地理环境颇为相似,制氢、储氢、运氢等成熟经验都可复制。如此看来,海马的确是适合丰田的最佳拍档,能助力丰田技术的落地应用。  对目前有些掉队的海马来说,它更加需要丰田的加持。当然,重回主流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既要有足够的销量也要具备相当的品牌影响力,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而言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  赵振东认为,目前对于海马来说,重回主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和丰田的合作中学到对方的技术,掌握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平台以及技术标准体系,万一后续和丰田的合作关系破裂,拥有技术底气的海马也不至于受制于人。“但如果海马仅是将丰田的技术验证上车销售,那么这次合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赵振东说。

关键词: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