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报道:《流浪地球2》里的上海制造 十年前的“预言”成真

时间:2023-02-21 06:17:09来源 : IT时报

十年前的“科技预言”正走出电影走进生活


【资料图】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大规模中央控制无人机群、人工智能、数字人、无人车、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未来科技是春节贺岁档电影《流浪地球2》的主角,细看,这些高科技名词并不陌生,可能除了太空电梯外,其他都已从科幻走进现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说:“等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中核集团说:“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流浪地球2》的“行星发动机”照进现实的正是“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

看似离生活最远的高科技都已经在现实中找到投射,可以说,《流浪地球2》真不是科幻片,而是中国科技制造业的纪录片,是中国工业在荧幕上的“浪漫投射”。所以,这部电影还有几个别名:《科技行业热门赛道投资指南》《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型资料片》。

科幻电影能与科技重器同频共振,《流浪地球2》能让影迷感叹“科而不幻”,主要是因为导演坚持“能不用特效就不用特效,能实拍就实拍”。

其中,有两样道具正是上海制造——外骨骼机器人和无人车。它们不仅是电影道具,还能在拍摄现场用来搬运道具,也已经在现实中落地商用。

未来机甲

实为上海制造

《流浪地球2》里,队员穿上外骨骼机器人执行“移山计划”。在电影拍摄现场,道具组成员穿上外骨骼机器人秒变大力士,平时能搬起100斤道具,现在能轻松搬起160斤的道具。

在上海傲鲨智能公司里,9套“参演”完《流浪地球2》的外骨骼机器人披上了明星光环,投资人、上下游工业合作商都来参观。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量产的成品,结构没怎么动,只是在外观上进行了做旧处理,直接从办公室打包发往拍摄地青岛。”傲鲨智能创始人、技术负责人徐振华像位自豪的“父亲”,不厌其烦介绍着自己的“孩子们”。

傲鲨智能研发了上肢、腰部、下肢等多款外骨骼机器人,其中腰部机器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最大助力可达30kg,综合减负60%以上,相当于原本只能举起40斤重的物体,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后可以举起100斤重的物体。将运用于长距离徒步的下肢机器人最为复杂,仍在与高校合作研发中。

在建筑工地上,工人轻松地举起一根2米多长的钢材;在矿井下,煤矿工人将沉重的机械部件安装在头顶的矿道上;在仓库里,快递员像开了加速一般,麻利地堆放着货品;在流水线上,工人能够轻松地抱起上百斤重的工业丝筒。跟平常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汗流浃背,关键是身上穿了一套外骨骼机器人。

不论是建筑业、矿业、物流业,还是银行、汽车制造业,都已开始使用外骨骼机器人,比起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既能保留人的灵活自主,又能发挥机器超乎人类的力量值和耐力值。特别是在野外、露天、矿下等不方便给机器人持续供电,又没有固定动线的地方,外骨骼机器人成了更好的选择。

“目的地、搬运物品重量和尺寸都不确定的场景下,就有外骨骼机器人的商机。”徐振华说,“尤其是像腰部机器人这些单关节的产品,国内跟国外的技术和成本已经相当接近。”

前几年, 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库卡)几乎垄断了机械臂技术。但如今,AGV绝大多数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连机械臂都已实现80%的国产化率。

10年前创业

5年后走向千家万户

2012年开始创业,傲鲨智能是他创立的第三个公司,但他从未放弃外骨骼机器人,也从未离开上海。

《流浪地球2》带来的影响中,最令徐振华兴奋的是,C端用户从未像这样靠近外骨骼机器人。

在傲鲨智能官方微博下,C端用户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独居女生狠狠期待,一次扛两桶纯净水上楼,希望能出粉色系外骨骼”“老了能用上,能有尊严地洗个澡,麻烦做防水的”。

《流浪地球2》的周边在淘宝众筹上金额破1亿元,只用时8天。徐振华他们并没有打算做电影周边,但正在计划推出自有产品的模型,通过展会合作商的平台来推广。

切入C端的不易,徐振华深有体会。2020年,一段“饿了么小哥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在上海街头送外卖”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傲鲨智能曾有一次机会走近C端消费者,就是与饿了么合作研发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帮外卖小哥奔跑于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如果真能实现,那么就能向快递小哥等群体推广,搬100斤重的物品上6楼,就跟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般轻松。

这次试水最终没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早期落地难,需求多变,产品不确定性大。”徐振华并不避讳探讨其中的原因。

但现在,C端落地时机已更为成熟。

“我们正在开发小型化、轻量化的外骨骼机器人,定价在万元以内。”徐振华向《IT时报》记者透露,针对C端的产品最快在三年内可以用于老年人助行和年轻人徒步。

1月18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了对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持,而发展方向就是养老服务。

外骨骼机器人何时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徐振华认为,未来3至5年里,外骨骼机器人会先进入养老领域,帮助老年人轻松行走,但不能完全代替轮椅,让瘫痪者站起来。 20年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外骨骼机器人,像手机一样普及,像穿衣服一般轻便,那时也正是《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实施的时候。

无人驾驶卡车

从上海开向海外

除了外骨骼机器人以外,无人驾驶卡车也成了《流浪地球2》里的“上海来客”。

在为全人类谋求未来的地球联合政府(UEG)中,出现的无人驾驶卡车Q-Truck正出自上海西井科技。

现实中,这辆全球首款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商用车早在2019年实现了工程化量产,出入于气候恶劣、路况复杂的环境,在海港、陆港、空港、铁路枢纽、工厂等集装箱大物流场景,都能看到西井科技的无人重卡。

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流浪地球2》剧组工作人员在各个展台寻觅合适的“道具”,结果一眼便被未来感十足的无人驾驶卡车西井科技所吸引,多轮沟通后,剧组将其作为唯一的无人驾驶卡车公司参演。

西井科技诞生于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条小马路,如今已经从上海开到全球,在全球实际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超过数百套,2020年首站落地瑞典,2021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码头首创以流量收费的模式代替传统卖车模式。2023年,海外业务按下加速键,将超过国内业务。

上海2025计划

机器人和无人车这两位“参演者”折射出了上海两大产业布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

上海,是机器人制造高地。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达7.5万台以上,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

像傲鲨一样的创业公司将机器人制造放在上海,主要看中的是人才、政府支持和产业链布局。从产业布局来看,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在上海持续布局,新时达、节卡、新松等本土机器人领军企业也辐射了周边的产业链。

国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上海也定下了“机器人2025计划”,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在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的大背景下,上海的“自动驾驶2025计划”更是驶入了快车道。

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L2级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记者手记:十年科技预言

2012年,在上海《新闻晨报》实习期间,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依稀记得这是某个区科委举办的发布会,当时上海已经在筹划外骨骼机器人的项目,有一句话一直刻录在我脑海里:“ 10年后,外骨骼机器人将会走向商用。 ”

那一年,徐振华在上海步入外骨骼机器人行业。

2016年,我第一次认识徐振华时,他和老同学一起创立了傅利叶,钻研用于康复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张江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还未上市的康复机器人样机,如今傅利叶康复机器人已经走进上海七院、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步步见证它从实验室走向社区。

当年,徐振华他们想做的是康复医疗行业的“特斯拉”,没想到2022年,马斯克就提出要造人形机器人,以低至2万美元的价格,在3~5年内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当我再次采访徐振华时,他已经是三次创业的行业老兵了,他没有预料到,竟然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走红。

中国人有句老话说“事不过三”,但并不适合创业者,“如果你还没成功,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创业三次。”正如多年前,另一位连续创业者所信仰的创业秘诀一样。

10年前发布会上那句预言又浮现在我脑海里,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科技制造高地,更多仰赖于其创新的前瞻性,而不只是一时一地的“跟风式”政策。10年产业布局,上海科创之都的崛起,离不开深耕多年不离不弃的创业者,虽然现在外骨骼机器人还未大规模走向民用,但已经落地商用。比起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也许会更早走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流浪地球2》 傲鲨智能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关键词: 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